当前位置:

汉族民间舞的特点是什么?

汉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在民间中广为流传的有龙舞、狮舞、灯舞、绸舞、秧歌等等。现经专家整理加工已进人课堂的有东北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那么,汉族舞蹈有什么特点?

汉族民间舞的特点是什么?(图1)

地域文化的色彩——古代文化是沿水域流传的,同一种舞蹈形式会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南北朝和南宋时期,汉族分成南、北两地而居,民间舞蹈上有共性,又形成南北不同的特性。在汉族由西北向东南扩展中,各地汉族的民间舞蹈更是纷繁多彩、各有所长、地域色彩浓郁。一般说舞蹈中南方重唱,北方重舞,南方重体态,北方重技巧。

形式上:南方偏小型、轻巧,北方多强调场面隆重、壮观。宋明以后,南方喜欢各式各样的灯舞,北方道具舞形式多,杂技性强。同一种汉族民间舞蹈也可看出南、北方及地区艺术特色,也会有不同的名称,反映不同的侧重不同和习俗。

体态是舞蹈最基本的构成单位,是舞蹈的重要元素,要掌握不同的民间舞的独特风格,首先要掌握体态。舞蹈从头到尾都展现着体态,体态是舞蹈语言互相连接的构架。跳民间舞时,只要舞动起来,就形成了体态。

民间舞的体态在教学上经过从繁到简、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分析才确定它在训练中的价值所在。体态是否正确决定了舞蹈中舞姿和舞蹈动作是否完美,此外舞蹈风格成型也由体态而决定。

一年一度的春节,是汉族最为隆重和热烈的传统民俗节日。人们对于一年新春伊始、万象更新的祝福,对于未来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祈求,以及获得一年中唯一一次身心的彻底放松和欢乐,便把所有的时间和心力统统贯注在春节期间所举行的活动之中。

只要在汉族生活的地区,从农历的腊月下旬至新年的几乎整个正月,都可称作春节期间。人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从制作新衣、清洁宅院、准备祭祀供品、筹做节日佳肴到准备欢庆活动仪式、演出等倾注着百般的热情,以获得对新一年期盼的实现。冬季的正月,是中国所有农区的农闲期,为筹划、欢庆春节提供了条件。在汉族,春节民众欢庆活动,因南北方地域的不同,而分别开始于正月初三或初五,但基本都以正月十五的灯节作为活动的最高潮和终结。当然,也有个别地区,在正月二十八还要举行一次“团圆年后的再团圆”。

《秧歌》是春节群众欢庆活动中,起着承前启后、烘托气氛的大型歌舞形式。这里所指的“秧歌”不仅是单一的“秧歌舞”,而是包含着数十种歌舞形式所组合的文艺演出队伍。这支队伍既要在走街串巷中做行进表演,又将最后集中于旷场做正式的歌舞演出。

因此在北方,人们索性就把过去有着祭祀色彩,而今完全成为春节娱乐式的民间文艺形式称为“社火”或“秧歌”,把这支浩荡的队伍统称为“秧歌队”。秧歌队的最前方,由高举象征来年风调雨顺大伞的艺人率领下,“龙舞”、“狮舞”舞队位于队首;接下来是一队队手提腰间彩绸翩翩作舞,能走出“双葫芦”、“四门吊斗”、“绕菠花”各种图案的“大场”表演和由专门表演青年男女间纯真爱情舞蹈“小场子”的著名艺人,所组成的“秧歌队”;然后是腰间横挎红色腰鼓、踏着激越鼓声的年轻人,表演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打虎式”、“回头望月”、“紧三槌”等套路的“腰鼓队”;在后面是腰系竹马或旱船,扮演新郎送媳妇回娘家的“跑驴” 或“跑旱船”;脚踩丈八高跷、穿戏装、彩绘脸谱的“高跷队”;扮成长腿、尖嘴仙鹤与不断开合蚌壳的河蚌,相互配合表演着民间寓言故事“鹤蚌相争,渔人得利”故事;接下来还有名为《火盆架子》的队伍,那是把冬季用于取暖的炭盆架,用绳子将其高于脚面悬挂在肩上。

盆架以绸布、花草装饰,表演者戏装打扮,表演一段段脍炙人口的戏曲节目《水漫金山》、《草桥相会》等剧目。 在这些重头表演队的后面,还会跟随着来自附近各村的儿童“霸王鞭队”、舞于两根扁担之上的技巧性“胸鼓”表演;源于道教,在头、肩、双手各放置和托拿点有燃烛的荷花形瓷碗,进行杂技式表演的《荷花豌》;缚于高竿之上,保持多种姿态的人物造型《抬阁》等等,被欢天喜地、熙熙攘攘的人们拥簇着一同前往最后进行表演的旷场。

由各个村镇陆续举行的这种热烈而欢腾的歌舞庆祝形式,将贯穿着整个春节期间,直到正月十五的“灯节”,再添加上无数挂于街巷两侧名目繁多、色彩斑斓、巧夺天工的燃灯,真使人难辨自己身置人间还是瑶池。

汉族民间节日歌舞之丰富和广博,是难以述说完和全面的。

分享到:

问题解答

免费咨询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