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是什么?基本动作怎么练?

佤族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再加上阿佤人会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的血性,手能舞蹈、足能舞蹈、连头发也能舞蹈。歌舞便理所当然地成了 佤族文化表现形式的载体之一。那么,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是什么?基本动作怎么练?下面就跟着小艺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是什么?基本动作怎么练?(图1)

民族特色

佤族是我国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佤族文化形态齐全,特点鲜明。佤族是一个纯朴、热情、奔放的民族,千百年来,佤族人民在佤山这片热土上,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民族文化。他们粗犷豪放的性格,再加上阿佤人会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的血性,手能舞蹈、足能舞蹈、连头发也能舞蹈。歌舞便理所当然地成了佤文化表现形式的载体之一。

佤族地域民族特色

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由于社会形态问题,及过去长期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使的佤文化保存较好,是当之无愧的佤文化发祥地和佤文化荟萃之地。在佤族传统的祭祀、生活、生产劳动中形成的13种民间舞蹈如“木鼓舞”、“甩发舞”、“蜂捅鼓舞”、“刀舞”等,其主要特征是:下肢动作复杂,舞步变化大,双跺单踢、一步跺、三步跺、三步一踢、一步踢、撩腿按地等,这些特征形成了整个佤族民间舞蹈力度强、豪放、粗犷、古朴浑厚的风格。佤族的原生态舞蹈,不是简单的原始舞蹈或民族舞蹈,也不是一种简单舞蹈动作的堆加或形式上的传习,而是一种整体生命状态的呈现方式。他们认为万物有灵,人需要同天地、万物及神灵沟通,而舞蹈就是人与万物沟通的唯一方式。

舞蹈不是表演而是他们的生活方式,这些生活中的舞蹈不是为了舞台表演而人为创编的,它因为其深厚的渊源已经成为社会生活内容,其中的某些仪式性的含义已经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这种舞蹈的服装、舞具都有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并具有一定的远古含义。这种原生态的舞蹈完全体现了生命的自然性,佤族舞蹈是民间生活与生产活动的一个部分,它作为人类活动的内容存在于大众之中的,它以民间生活为基础,用舞蹈的方式表达生活的需求。

佤族舞蹈分类及动作特点:

1、悼念舞:佤族为悼念有名望的死者及安抚死者亲属而跳的风俗性舞蹈。它流传于南腊乡和班老乡一带,舞蹈无乐器伴奏,而是由领舞者领唱、众人合唱,舞者围成圈,手拉手,面对着棺木跳舞,动作自始至终只有跺步、抬腿、身微俯及踏步、直身五个动作组成。

2、臼棒舞:岩帅一带为悼念对寨子有贡献的人而进行剽牛时跳的男女集体祭奠舞蹈。整个舞蹈,竹子、铜铃来伴奏。臼棒(用于舂米的)代表着有吃、有穿,竹子表示有住房,铜铃(马铃)表示有马骑。伴奏是以二拍子进行。无唱词,舞蹈动作轻巧、灵活。

3、拉木桥:糯良一带拉木桥过程中跳的男女集体舞蹈,它包含着风俗祭祀和娱乐两个内容,整个舞蹈由拉木桥和刀舞两大部分组成。跳舞时舞者站成几个八字,用藤索边拉木桥边演唱边舞,无伴奏乐器。唱词的大意就是祈祷木桥能平安地到达目的地。大桥落成之后,杀猪剽牛时两个男性在象脚鼓、镲、铓、锣乐器伴奏下跳双刀舞。舞刀者的刚柔、力度随着伴奏音乐节奏的强弱而变化。

4、刀舞:流传于班老一带的一种自卫防身的民间刀术,舞蹈属男性集体舞,从傣族地区传人。刀舞由蹲步动、左膝跪地动,右膝跪地动,左上步左膝跪地动,右上步右膝跪地动五个部分组成。无乐器伴奏,一般只在比较重大的节日里才表演。

5、三弦舞:佤族祖传的一种不分季节性的男女自娱集体舞蹈。在月光下无唱调,用三弦伴奏着起舞,舞蹈动作刚劲有力、潇洒、自如。舞曲激扬、抒情,属小调式乐曲。男女青年们往往在舞蹈时互诉衷情。

6、口琴舞:与三弦舞的内容和性质大体相同,也是属于佤族祖传的一种无季节性的舞蹈。口琴舞是由竹蔑制作的口琴伴奏,男女青年集体自娱性舞蹈,舞蹈动作刚劲有力,刚中有柔,柔中带刚,舞曲清新、欢快。

好了,以上就是关于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是什么?基本动作怎么练?的问题答案,希望这些内容能对大家有很大的帮助!更多关于佤族舞蹈方面的问题,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中德北艺,参加线上线下咨询、学习哦~中德北艺是一所专业舞蹈艺术高中学校,优秀的师资和20年的办学经验,会让渴望学习舞蹈的你受益匪浅!恭候大驾!

分享到:

问题解答

免费咨询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