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藏族舞蹈基本动作都有哪些?

藏族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受到汉族舞蹈文化、周边民族和国家的舞蹈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族文化。它所展现出来的是一种农奴文化与宗教文化的完美结合,无论是舞蹈的表现形式上还是舞蹈曲调、旋律上,它都展现了藏族文化的丰富性,展现藏民的穿衣打扮、劳动形象和内心的情感。那么,藏族舞蹈基本动作都有哪些?下面就跟着小艺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藏族舞蹈基本动作都有哪些?(图1)

藏族舞蹈基本动作

⼀、上肢部分动作讲解:

1、齐眉晃⼿

双⼿下垂,动作时曲腕,屈肘,以腕带动,两⼿于胸前交替晃动。右⼿顺时针划圆,左⼿逆时针划圆。此动作有⼤、中、⼩之分。⼩于腹前和胸前;中晃的⾼度于齐眉;⼤于前上⽅。

2、晃盖⼿

⼀⼿晃,另⼀⼿曲臂⽴腕,⼿⼼抹,经上弧线从旁及⾥,形成上弧线的流动。单⼿的晃盖亦常见多出现于腰旁,腹前。

3、髋前划⼿

双⼿下垂,左右⼿先后在髋前从内向外⾄旁划圆。右⼿顺时针,左⼿逆时针在平⾯上划圆。髋前划⼿和齐眉晃⼿属规律性连接。

4、前后摆⼿

两⼿下垂于⾝旁,向前后45°摆动,⼿腕主动。

5、横向摆⼿

两⼿下垂于⾝旁,多为单⼿的横向摆动,⼿腕主动带动⼩臂,⼤臂附随。

6、平⾯摆⼿

两⼿下垂于⾝旁,单⼿起⾄旁,从外⾄⾥于胸前⽔平⾯摆动,⼿腕带动,臂附随。

⼆、下肢部分动作讲解:

1、碎踏

双脚全脚交替踏步,双膝颤动,踏脚节奏均等。可进、退、转体。

2、颤踏

弱拍双膝下沉,动作腿重拍踏地伸直膝盖颤动(变⽀撑腿),同时抬起另⼀只腿。动作时,踏地与抬起另⼀只腿同步,颤时保持上⾝的稳定、松弛。

3、抬踏颤(抬踏亦叫“冈打”)

弱拍双膝下沉,同时抬起前脚掌,重拍膝关节带动,踝关节发⼒,脚掌快速击打地⾯,同时颤膝。可双脚亦可单脚做。

4、吸颤步

动作腿吸腿时,⽀撑腿蹭踮颤膝⼀次,再落脚“碎踏”⼆次。注意保持上⾝的稳定、松弛。

5、退踏步

动作腿后撤半步,脚掌着地,同时⽀撑腿微离地⾯,da拍⽀撑腿踏地,再动作腿踏地颤膝。动作时,它具有退颤分离颤,踏地后顺势滑的特点。

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的艺术水准,三个环节构筑成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

一、肢体训练到基本体态和动律特征

藏族民间舞种类繁多,因地区的不同而风格各异,其中弦子舞、锅庄、踢踏是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的艺术表演形式,但是外部形态和动律特点在结构上是具有统一性的。

肢体训练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具备藏族民间舞的基本素质,全面掌握舞蹈的基本动态。

藏族舞蹈学者阿旺克村用五个字归纳了藏族舞蹈的动律特征,即:颤、开、顺、左、绕。因此肢体训练着重要求了膝部的颤动和屈伸。藏族舞蹈有程式化的舞蹈动作和节奏,它的特点是以下肢活动为主,下肢动作又以膝颤动为核心。

“颤”就有大颤、小颤、柔颤、硬颤、扭颤、摆颤等,如:弦子舞中“颤”贯穿在“扭腰”、“拖步”及“点步翻身”等典型舞姿中。

“顺”是藏族舞蹈特有的协调方式,它来自连臂踏歌中“起歌抬手,踏脚甩手”的运动方式。

“绕”是藏族上肢舞袖的动律特征。有:大绕、小绕、臂绕、肘绕、内绕-。这些不同的舞姿动态中都有一致的规律性。艺术家要用身体动作把字面含义完好的表达出来,就是演员肢体训练的目的。

二、动作节奏的处理是舞蹈表演技术的升华

动作、节奏是主要表现形式。由于舞蹈是动态的艺术,它的训练主要放在动作的姿态、节奏和质量的感觉上。也就是说,舞者身体的任何部分或某个部分造成了或长或短的节奏,动作的幅度、节奏的力度及进行移动的速度大小、强弱和快慢的不同而形成了舞蹈动作技巧。

通过对节奏、动律和姿态具有的潜力进行体会,创造性的运用和处理,就能在舞蹈表演中增强了动作的表现力。在舞蹈中,节奏是舞蹈的力度,感情是舞蹈内容的补充。能恰当好处的处理动作节奏,标志着舞者对肢体的把握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准。

大型乐舞《珠穆朗玛》,其中的热巴鼓舞,整个乐舞就是在女子鼓舞和男子辫子鼓舞表演时推向高潮,气氛高潮时的男子特技“躺身绷子”、“单腿吸跨转”、“虎跳拧身平转”等等。气氛极为热烈,正是精湛的鼓舞技艺加上浓郁的雪域风格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这些动作造型的连续是有规则、有很强的节奏性,在急速的运动过程中,要有绝对的力量控制身体。演员们正是通过处理运用这些动律、节奏和姿态来体现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舞蹈表演技能。

艺术化的处理节奏动作还能够在感情色彩极其强烈的舞蹈中,极其自然地表现出相同的以及不同类型的感情。动作,是与宣泄生命情感和烘托气氛紧密结合的,是舞者内心激情的物化。舞者通过节奏的强弱、长短、来表现内心的情感。优秀的舞蹈艺术家就会通过动作节奏的变化把内心的情感间接表现出来。

艺术化的处理动作节奏是对肢体动作技巧地把握,通过节奏、动作、表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就构出不同视觉意象和心理情感内蕴。这样,在舞蹈表演中才能焕发感人的艺术魅力。随着语言的形成和交流,每个民族都产生了最适宜本民族特点的起舞节奏和曲调,并形成了最适宜表现其性格风貌的舞蹈动律。

要跳好藏族舞蹈并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必须经过三个阶段:

1、刻苦努力的进行肢体训练。好的舞者是从肌肉开始训练的,是身体与意志的战斗;

2、把握舞蹈风格特征是肢体动态特征地提升。演员是作品的二度创造者,只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知识,那我们的动作所具有的表现力才“入乎其内”。

3、在动作节奏处理的把握上。我们不仅要具有精湛的技术来表现舞蹈内容,而且还要把感受贯穿到技术中去,这样我们的表演技术就得到了升华。

三个过程是层层推进的关系,后者是前者的升华,前者则因为具有基础性对后者的训练形成一个实践规范。因而三个方面的学习都要稳扎稳打,不可偏废。“不受一番冰霜苦,那的梅花放清香”。我们只要肯下功夫,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训练,都能成为舞台上的“天之骄子”。

三、把握舞蹈的风格特征是肢体动态特征的提升

在掌握了藏族舞蹈的基本动态后,就需要对此种只具备形式意义的外壳注入内涵了。我们常注意在动作上下功夫,而不太强调动作内在的根据,处在一种无目的、机械空白的状态,也就是说,没有很好地把握舞蹈的风格特征。歌德有一句名言:“现实比我的天才更富于天才”。因此体味古老的藏族民间文化,最好能把自己置身于青藏高原上去生活、去体验。

舞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我们跳某个民族的舞蹈,就是演绎某个民族的文化。那样把握藏族舞蹈的“风格”呢?首先,我们必须加强对藏族文化地了解,感受他们的生活环境、民俗民风、宗教信仰,了解与该民族生存意识相关的东西。如:藏舞的动作一般都是从左到右顺时针方向绕圈进行,这与其教仪轨中的“转经”的方向一致。“锅庄”仍保留着模拟禽兽、踏足为节、绕圈而舞。

在肢体的训练中,还应该注意自身对舞蹈本体的肢体体验,从而在心里产生美感效应。如:

弦子舞时的审美体验应该是:动作柔美、长袖轻佛、舞姿舒展、延绵连贯。

踢踏舞是:节奏鲜明、情绪欢快、动作热情、脚下灵活的审美意识。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握好舞蹈具有的风格形式,还要在平常地训练中注意对动作美的把握。另外,多欣赏演出,研究一些作品、文学以及一些发展着的舞蹈语言等。在自己的心理构筑一个藏族文化的实体,体会舞姿、造型所象征的意义,这样我们在把握藏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就容易得多了。

好了,看到这里,关于藏族舞蹈基本动作的内容就全部为大家介绍完了,希望这些内容能对大家有很大的帮助!更多关于藏族舞蹈基本动作方面的问题,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中德北艺,参加线上线下咨询、学习哦~中德北艺是一所专业舞蹈艺术高中学校,优秀的师资和20年的办学经验,会让渴望学习舞蹈的你受益匪浅!恭候大驾!

分享到:

问题解答

免费咨询

提交